(通讯员 尚冰莹 秦啸天)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自然节律的变化,它的孕育、形成和发展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近年来,“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社会实践的热点词汇,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和源泉,是坚定走中国道路的精神纽带,是连接传统与现在的精神桥梁。
咸宁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农耕习俗文化,是一颗璀璨的“鄂南明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瑰宝“二十四节气”,2023年7月23日正逢大暑节气,3044am永利集团“寻访中国节气文化之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三下乡暑期实践团队前往湖北省咸宁市周边村庄,对当地农民进行访谈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节气期间农村习俗及其对农耕的影响。
扎根地垄田间,寻访中华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的古老文化的精华和渊源,也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农人从事生产的风向标。活动过程中,带队老师以及团队成员脚底沾泥、扎根基层,行走在田间地与百姓家,始终贯彻“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双手动”的行动方针。每个节气都代表着农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和农事活动的变化,如何根据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获,以获得最佳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是学习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一环。团队成员李明兴趣浓厚,在活动结束后表示:“活动期间,我和当地百姓一起播种蔬菜,施肥浇水,学着他们唱着关于气节的四季之歌,虽然炎热难耐,但是种瓜点豆,在节气时间种下一粒种子等待丰收,让我非常开心。”
探访饮食文化,发现中华节气之美。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为全方位了解二十四节气在当地居民生活饮食中有哪些重要的运用,团队准备了调查问卷,到达目的地后与当地村委会领导沟通,深入基层与当地百姓开展对话交流。通过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交流,实践团队发现当地饮食文化与节气文化联系紧密。已经62岁的李阿姨对采访团队说道:“每当大暑来临之时,也是最热的时节,当地人会在家中煮藕汤供家人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