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导论—教学大纲

来源: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发布时间:2016-06-06点击率:

前 言

一、大纲编写依据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课,是学习环境类其它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比较全面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主要学 习的内容有环境、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污染及其防治,声学环境保护,环境法以及环境标准 和环境监测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环境科学的框架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要求,本课程教材及参考资料,参考其它学校环境工程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独立编写。

二、课程目的

《环境工程导论》旨在介绍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应用、环境学科的内涵充实与外延拓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建立 起比较完善的环境知识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和积极的行动措施,了解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状况、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最 新研究成果。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知识感悟能力,为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而言:

(1)概要了解环境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

(2)为下一步专业课程的选择和选修专业方向的确定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利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

(3)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整体学习,培养学生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环境科学研究与思维技巧、建立局部和全球环境概念、树立环境行为准则,同时提高自身能力,包括团体合作能力、科学思维、多媒体制作及应用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方式进行教学。

1.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性,课堂教学与课外专题讨论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 施。适当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交流的时间,给学生留下自己独立思考的余地。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在整个教学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宏观把握,帮助学生进行细致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组织专题研讨

积极采用“讨论式”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根据兴趣和关注点自立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专题调研,撰写专题报告并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接受老师和全体学生的提问,展开热烈的讨论。

4. 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除课上讲授和必要的作业外,采取课外研究性讨论题、思考题、开放试题、研究型报告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研究,从中加深领会环境保护理论。

5. 采用网络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开放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将多媒体技术和网路技术与本课程相结合,建立了新型的教学方式,突出个性化和多样 化。教师为学生介绍了相关网站,鼓励学生查阅及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切都为学生创立了广阔自由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 我实现、自我评价的目的。

6. 教学相长

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激发出来,会产生许多有价值思考和问题,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反过来也促进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

四、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各专业选修。

五、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或相关课程)

(一)无(先修);

(二)环境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学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后修)。

六、课程性质

必修。

七、总课时及各章的分配

授课总课时数为32学时,各章的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章 节

教 学 内 容

授课学时

第一章

绪 论

2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4

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6

第四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6

第五章

声学环境保护

4

第六章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利用

4

第七章

环境法与环境标准

4

第八章

环境监测

2

合计


32

八、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选用教材

自编讲义。

(二)主要参考书目

1.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 吉林出版社, 1999

2. 刘培桐等,环境科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莱斯特· R ·布朗,生态经济( Eco-economy),东方出版社,2002

4. 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Enivronmental Ethics),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杨志峰主编《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互动软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刘静玲等编著《环境科学案例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赵士洞,赖鹏飞译著,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8. 刘静玲等编著《环境科学案例研究教师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 E. D. Enger and B. F. Smi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 11th ed. McGraw-Hill, New York, 2008.

10. 联合国,环保部,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1. 戴维斯著,王建龙翻译.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九、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查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包括个人作业,小测验、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与参与,小组作业和演讲成绩)和期末考查。

考核方式: 考查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40%,主要由小测验、提问和参与活动、小组演讲和作业成绩等组成;

期末考查成绩占总成绩60%。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及环境问题

1. 理解环境的概念,了解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概念;

2. 掌握环境问题的由来及概念;

3. 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1. 什么是环境科学?

2.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 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

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1. 掌握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2. 了解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的作用,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的特征,人体对环境致病因素的反应,环境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3. 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

重点和难点: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大气污染

1. 知道大气圈的概念及其结构,了解大气的组成,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的重要性,理解大气污染的涵义,知道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 掌握大气污染源的种类,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3. 掌握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掌握颗粒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光化学氧化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氢化合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他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节 大气污染防治

1. 掌握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气象因子和热力气象因子;

2. 掌握大气污染的防治技术。理解烟尘治理的几种技术,理解主要气体污染物的治理技术,掌握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和难点: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影响大气污染的动力与热力因子,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

3. 了解全球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概念。

第四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一节 水污染

1. 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了解水的循环模式;

2. 掌握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的概念;

3. 掌握水体污染的概念及污染源的种类;

4. 知道主要废水的成分和性质;

5. 掌握水体自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掌握水环境容量的概念。

第二节 水污染防治

6. 了解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与任务,水污染防治的原则,掌握废水处理的几种技术,了解污泥处理技术,掌握几种废水处理流程,了解废水的再利用方式;

7. 了解全球水污染现状,了解我国水污染现状。

重点和难点:水体自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废水处理的几种技术。

第五章 声学环境保护

第一节 噪声及噪声评价

1. 噪声的概念、特点、危害;

2. 噪声评价的几个指标,如声压、声强、声压级、A声级。

第二节 噪声控制原理及技术

3. 控制噪声的原理和途径。掌握消声、吸声、隔声、隔振等方法的原理;

4. 噪声标准的概念,知道噪声的立法,掌握城市建设的合理规划与噪声功能区域划分的关系,了解噪声达标区建设的重要性;

5. 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原理。

重点和难点:声压、声强、声压级、A声级的概念,消声、吸声、隔声、隔振等方法的原理。

第六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第一节 固体废物相关概念

1. 固体废物的概念,处理、处置、利用的区别。

第二节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利用

2.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

3. 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4. 城镇垃圾和处理、处置和利用。

重点和难点:城镇垃圾和处理、处置和利用,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第七章 环境法与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法

1. 环境法的概念;

2. 我国和世界环境管理体制;

3.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4. 我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第二节 环境标准

1.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2.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3. 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

重点和难点:掌握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环境监测

1.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2. 环境污染的特征;

3. 环境监测中污染物分析方法简介;

4.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重点和难点:掌握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